欢迎来到CELVE,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信息网
新能源/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产业调查:产能是否过剩 回收难题咋破解?

发布时间:2022-11-03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24477次

动力电池产业调查:产能是否过剩 回收难题咋破解?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增强产业对绿色消费的有效拉动和汽车强国的创新支撑,新能源汽车具有风向标意义。

扩大内需,产品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汽车强国,离不开产业配套。作为核心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堪称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重要性远胜于发动机之于传统燃油车。动力电池占据整车成本近40%,两倍于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成为汽车价值链重构制高点。可以说,在“双碳”目标驱动的产业变革中,动力电池已成为强化新能源汽车竞争水平,打造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在汽车电动化发展过程中,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起到了主体推动作用。动力电池强,则新能源汽车强;动力电池弱,则新能源汽车弱。关注动力电池产业的现在,就是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经过10多年奋力追赶,不仅突破了欧美技术专利封锁,而且打破了日韩市场垄断,在全球新一轮动力电池竞赛中成为领跑者。

后来者何以居上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逆袭,举世关注。

一段3分57秒的视频,一篇推文。今年6月23日,宁德时代用这种极简方式发布第三代CTP(Cell To Pack)电池包技术,同时宣布“麒麟电池”将于明年量产上市。

如此低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布,反响超乎预期。在麒麟电池发布不久,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给出“明年见”的评论。此后,阿维塔和哪吒等车企也纷纷与宁德时代展开互动。8月27日,宁德时代宣布第一批搭载麒麟电池的系列汽车品牌,即吉利旗下高端电动车“极氪”和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

宁德时代首发的麒麟电池不仅引发全球车企关注,也吸引了各路技术大咖竞相解读。有评论认为,麒麟电池的出现,对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对中西方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都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

宁德时代进入动力电池行业时间并不长,最早的锂电池专利还是其创始人曾毓群从美国贝尔实验室买回来的。11年前,曾毓群回乡创办宁德时代;2012年,接下华晨宝马订单;2015年,装机量首超韩国三星和LG;2017年,跑赢日本松下,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霸主,蝉联至今。今年前9个月,宁德时代电池累计装机量达到119.8吉瓦时,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为35.1%。这意味着,“全球每3辆电动车,就有1辆搭载宁德时代电池”。

宁德时代的崛起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从动力电池发展历史来看,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明锂电池,90年代日本将锂电池商业化,21世纪前10年韩国扩大了锂电池商业化规模。2010年全球锂电池市场份额中,日本占据一半,韩国拥有30%,而中国作为“后来者”尚未入局。不过,我们不久就实现了完美逆袭。

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以国别为单位计算的动力电池出货量数据中,中国占据全球近六成份额,韩国滑落至二成,而日本仅有一成多,欧美则可忽略不计。以企业为单位计算的装机量中,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20的厂商中,有15家来自中国;在增速超过100%的12家动力电池厂商中,有11家来自中国。在前10名榜单中,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占据六席。其中,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达到34%,领先第二名韩国LG新能源20个百分点,位居全球第一;比亚迪市场份额12%,超越日本松下,跃居全球第三。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和蜂巢能源分别位列第七名至第十名;日韩动力电池厂商仅在前10名中占据4席,合计市场份额为35.4%。

“过去我国主要是电池集成,现在形成了从材料研发、电池生产、回收利用到设备支撑的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大原材料基本摆脱进口依赖,锂电设备国产化率也已达90%以上,其中关键工序的装备国产化率达80%以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我国电动汽车性价比快速提升,续驶里程从过去的100多公里发展到600公里至800公里,甚至更远,部分车型成本相对燃油车开始具备竞争力,过去担心的安全、充电等问题也不断改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对推动市场接受电动汽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梳理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发展历程,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认为,有五条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指明了方向。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共同推进,这种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二是抢抓“换道超车”的纯电驱动发展机遇。我们精心研判,超前部署,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为动力电池产业的逆袭创造了机遇。三是保持战略定力。即使面对各种质疑,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反复“拉抽屉”。四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企业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创新主体,也是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五是政府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标准体系、财税政策等各方面加以引导,为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起步阶段,我国前瞻性地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截至2021年底,我国制定出台了300多项政策措施,涵盖12大方面,发布了10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已构建起全方位、系统化和多维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同时,在技术路线上,坚持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体技术创新链;以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技术路线的确立,不仅有效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应用,而且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和储能技术的大发展。

在大规模市场应用中,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能、使用寿命等核心技术指标得到提升,成本快速下降。2011年,主流动力电池比能量仅在100瓦时/千克左右、系统成本为4元/瓦时,电池占到了整车成本的一半以上。到2021年,电池比能量达到270瓦时/千克,系统成本降到1元/瓦时以内,电池占整车成本降低到1/3左右。这些技术指标的重大改变表明,部分新能源汽车成本在不依赖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已降至可以与燃油车进行市场竞争的水平。

“锂电池最初成本相当高,没有补贴根本不可能普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认为,创新性的补贴形式不仅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过去10年的快速发展,也将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提前了5年至10年。

通过创新驱动,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不断塑造着规模、成本和技术上的新优势,也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推上了世界之巅。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372.1吉瓦时,同比增长176.2%。其中,装车量为193.8吉瓦时,约占一半。出口量达到90.6吉瓦时,接近1/4。今年全年我国动力电池销量有望突破500吉瓦时,产值超5000亿元。

创新着力点在哪里

打开世界动力电池产业地图,格局清晰可见:中日韩稳居第一阵营;以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特斯拉4680电池为代表的创新产品各领风骚;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等全新技术仍在大规模量产前夜,远不具备改变现有产业格局的条件。显然,欧美企业很难撼动中日韩三国电池企业地位。

不过,当前动力电池技术并不完美。“相比中国在应用技术上的创新,欧美基础研究能力强,汽车工业和化学工业发达,出现颠覆性创新技术并非没有可能。”张永伟表示,我国应该由生产引领向基础创新领域延伸,加强化学、物理、材料等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同时,随着动力电池向“T时代”迈进,也要加强电池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创新,提高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美国、日本、韩国、欧洲正在加大对下一代电池的支持,我国依然存在因技术变革而导致被甩掉的风险。”张永伟举例,如美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固态电池和锂金属电池规模化量产;日本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韩国将在2023年至2028年投入3066亿韩元,争取提前实现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商业化应用;欧盟已批准向参与电池项目的7个成员国提供32亿欧元援助,以支持电池技术研究和项目创新。

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划看,2030年是关键节点。“预计2030年前后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电池都将大规模进入市场。”张永伟建议,当前我国应加大对下一代电池的研发投入,完善新技术产业链环节,并寻求适宜的应用场景以推动技术落地和迭代。

准确识变,才能抓住机遇;把握趋势,才能赢得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向记者表示,“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

——低碳化,包括低能耗、低排放、低损耗。“现在我们动力电池的材料成本占到了75%以上。比如,石墨负极每吨材料电费占比接近60%。”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欧阳明高说,关键材料制备低碳化要抓住动力电池材料回收环节,降低成本、排放和能耗,“通过物理回收可以使其碳排放降低一半以上,结合绿电则可以使整个过程实现近零碳排放”。

——高端化,包括高品质、高安全、高技术。过去10年,中国电池创新突破,已实现成本大幅度下降、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但是,安全事故亦时有发生,这说明产业还面临着安全方面挑战。从现在的结构创新,到材料体系创新,这是动力电池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全世界正在兴起新一轮电池材料体系创新突破的大竞争。2025年之前,现有锂电池有望实现350瓦时/千克的能量密度;2030年之前,逐步从液态向固态过渡,实现400瓦时/千克的能量密度;2035年之前,实现500瓦时/千克能量密度的新体系电池产业化等。

——智能化,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控制。首先就是智能设计,从实验试错,到仿真驱动,再到智能化全自动,已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节省70%至80%研发费用,中间的核心技术就是高精度的建模技术和高效率的寻优算法;其次是智能制造,电池制造是一种极致制造,不能引入任何杂质,否则就有安全隐患,为此,必须采用智能化,从数字化生产工艺仿真到数字化生产车间,再到工业互联网,对生产过程要达到3000个以上的质量监控参数;再次就是智能控制,“对于温度、气体、压力,现在我们只能管理,在充电时才能控制。”欧阳明高说,下一步要把传感器放到电池里,进行全方位控制。在软件方面,则要引入人工智能。总之,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也要实现从材料选择、电池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的全链条智能化。

1 2 3
分享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均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信息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 XxXx (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的文字、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扫一扫,加关注
我要报废汽车,已有 2071 人填写了报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