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ELVE,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信息网
地方政策

江苏省宿迁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3   来源:宿迁市人民政府   点击数:3751次

江苏省宿迁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宿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宿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根据《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固体〔2021〕11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2〕2号)和《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宿办发〔2022〕32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统领,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擦亮“江苏生态大公园”底色,全面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作出贡献。

(二)建设目标。

通过“无废城市”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风险防控,助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到2025年,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处置设施缺口基本补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逐步实现制度体系全环节覆盖、技术体系全方位支撑、市场体系全渠道畅通、监管体系全过程保障,固体废物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二、建设任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构织“无废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1. 完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宿迁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条例》《宿迁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宿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多项地方性法规专项立法,编制并发布实施《宿迁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宿迁市“十四五”固体废物和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等规划文件,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撑文件。全面梳理五大类固体废物现行管理制度标准,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制定4个专项子方案和9个区域子方案,推动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与资源化产品标准上下游产业间标准衔接,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及地方标准,有缺项或不完善的及时修订完善。完善固体废物统计制度,明确各类固体废物统计范围、口径和方法,为推进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奠定基础。

2. 建立部门联动体制机制。建立固体废物治理多部门联席制度、重点问题会商制度和考核评估机制。加快厘清各类固体废物在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的部门职责边界,积极督促各部门按照责任清单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搭建高效的联动监管平台,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协同增效、信息共享的固体废物治理体制机制,构建横向部门协同、纵向市区联动的管理机制,实现对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3. 强化保障能力体系建设。统筹做好“无废城市”建设与“十四五”期间各项规划的衔接和有机融合,提高“无废城市”建设效率。将五大类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及利用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范围,依法依规保障固废设施用地需求。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支持“无废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推动固体废物第三方治理新模式发展。推动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规范的企业环境信用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参与省厅课题研究,着力解决宿迁市固体废物领域处理处置关键问题。

(二)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提升一般工业固废循环利用水平。

1. 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编制纺织、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推进工业低碳发展;依托纺织服装服饰产业基地,充分借助国望高科、逸达新材料等高性能化纤与纺织领域龙头企业聚集效应,培育一批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纺织骨干企业,推动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设备研发和应用向产业化发展转变;推进木材家居、建材等重点行业布局优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以沭阳县、泗洪县等新型电池产业基地为重点,深入推进新能源“无废”制造工程体系建设;以宿迁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产业园区为重点,开展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并依托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绿色园区评价。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一批固体废物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绿色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到2025年,明显提高“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两高两低)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全市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体系,省级以上园区达到绿色园区标准,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以及市级以上绿色工厂等数量达到150个以上,初步形成绿色发展带动“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效应。

2. 健全收贮运体系。建立健全精准化源头分类、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政府监督、企业付费、第三方运营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机制,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网络。初步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统计制度,重点推动纺织废丝、废纺织物等轻纺类工业垃圾的源头分类收集。规划建设集约化、规范化的工业垃圾收运、中转、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实现“小散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专业化收集、贮存,形成能力充足、布局合理、运转规范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处置体系。到2025年,全市新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贮运一体化分拣中心3个。

3. 提高利用处置水平。引进国能龙源生态环境科技(宿迁)有限公司电厂粉煤灰、炉渣和石膏等高效资源化利用项目,补足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短板。支持建材企业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废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提高新型建材产业规模,改变以制砖、混凝土砌块等为主的传统低值综合利用方式,推动江苏纳格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泥处置项目建设。发挥宿迁南钢等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开展再生金属短流程高值化、钢渣多元化综合利用、清洁酸洗工艺技术开发等技术示范探索。以宿迁市静脉产业园-东区为依托,围绕周边动力电池、电子元器件等产业,规划建设城市矿产资源化精深加工类项目;引进0.6万吨/年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再制造项目,重点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生产线,保证资源化处理能力适当富余。到2025年,新增灰渣超细研磨处置能力40万吨/年,脱硫石膏深加工20万吨/年,新型建筑材料产能100万吨/年,建成以资源化利用为主、末端处置为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机制。

4. 强化一般工业固废管理。全面开展工业细分领域固体废物溯源调查与统计,健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加强对其他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废种类、数量、综合利用方式、利用企业等信息的统计,摸清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以及最终去向等底数。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对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中的行业分步将工业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范围,强调固体废物产生者的主体责任,不随固废转移而转让。

(三)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

1.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加快推进泗洪县、宿城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推动泗阳县、泗洪县开展国家级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建设。加快宿迁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在土壤、水等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加快创新突破;推进畜牧业清洁养殖,实现种养结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畜禽养殖生态化发展;持续示范推广地膜“减、改、替”技术,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0.01 mm以下厚度的地膜,杜绝不达标地膜进入市场;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带动全市化肥农药使用总量与施用强度持续下降;大力推广“集中采购、统一配供、限量使用”农药统一配供模式,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量。

2. 完善回收储存体系。优化回收网点布局,合理设置固定的集中收贮中心和回收站点,完善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三级回收网络体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秸秆收集设备投入力度,提升秸秆集中收运效率。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建立秸秆收储站点,因地制宜出台秸秆收储利用奖补政策,提高农户和企业秸秆收储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到2025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10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

1 2 3
分享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均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信息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 XxXx (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的文字、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扫一扫,加关注
我要报废汽车,已有 2065 人填写了报废需求